瀏覽人次:

小琉球民宿首頁 >> 最新消息 >> 小琉球常出現的是烏賊?花枝? 傻傻分不清楚

日期:2013-10-31
標題:
小琉球常出現的是烏賊?花枝? 傻傻分不清楚
消息內容:

※編按:海洋中除了魚類之外,另一種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就是頭足類。在市場中,大家也一定常買這些物種回家料理,牠們都具有相同特徵:身體兩側對稱、足位於頭部並特化成許多觸腕,而胖胖的軀幹則是我們最喜愛食用的部分。然而相似的外觀分辨起來,常常還是讓一般民眾霧煞煞,今日整合了一些讓我們傻傻分不清的頭足類朋友們,讀完文章後,或許下次你就可以輕易認出牠們!

軟體動物的頭足類,是一群極度進化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牠們在海中的行動迅速且隱密,因此一般的民眾很難在海中發現其蹤跡。但是,另一方面,牠們的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且生長迅速,而且許多種類十分美味,也因此常成為海產餐廳的主角,甚至一般的家常料理中也看得到牠們的蹤跡,大家又因此很容易在餐桌上遇得到牠們。

這些種類繁多的頭足類,一般民眾吃得很多,但要弄清楚牠們的類群可不容易,接下來從岸邊的潮間帶一路往下,將大家在台灣常遇到的頭足類的主要類群簡單介紹如下: 章魚哥無內殼 軟骨功好身手

首先我們來看看潮間帶就發現得到的類群「章魚」,又稱「石居」,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Octopoda)的俗稱,在口部周圍僅有8隻腕,缺乏觸腕,故又被稱作八爪魚。腕上的吸盤沒有柄,也沒有齒環,身體柔軟,沒有內殼。

 

有些小型的章魚就棲息在潮間帶附近的潮池洞穴中,台灣北部海岸以往盛產的「鈎嘴仔」(或稱猴水仔),就是一種極為高價而美味的小型章魚,目前認為牠們是從未被描述過的新種章魚,很可能尚未被發表就被大家吃光了! 原來 烏賊藝名叫「花枝」

從潮間帶往海裡走,淺海的亞潮帶海底有一群強壯的頭足類棲息於此,牠們是「烏賊」,俗稱「花枝」,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Sepiida)的俗稱,在口部周圍具有10隻附肢,其中一對極具伸縮性,專門用來捕食獵物用,平時收在左右第3腕及第4腕間的兩個收納袋內,捕食獵物時再將觸腕迅速射出,將獵物拉近後,用其他八隻腕的吸盤牢牢吸住後啃食。

烏賊與魷魚的吸盤和章魚的明顯不同,在基部有一個柄部連接吸盤與腕部,而且吸盤開口有齒環。牠們的外套膜通常呈卵撱圓形的袋狀,外套膜左右兩邊各有一長形的鰭,身體內有一卵圓形或舟形的石灰質內殼。烏賊的內殼具有許多中空的小汽室,可幫助烏賊調整浮力,中醫稱其為「海螵蛸」,具有除濕,制酸,止血,斂瘡的功效。可治胃痛吞酸,吐、衄、嘔血,便血,崩漏帶下,血枯經閉,腹痛症瘕,虛瘧瀉痢,陰蝕爛瘡。

 

鎖管類都戴蛙鏡保護眼睛

在近海的水體上層與海底附近,還住著另一群頭足類,牠們是「鎖管類」,又稱「小管」,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槍形目Teuthida)中,眼睛有透明眼膜覆蓋的鎖管亞目(Myopsida)的俗稱。由於鎖管類通常棲息在近海或貼近海底的較混濁水域中,因此眼睛外面長出了類似蛙鏡的眼膜來保護。牠們體內的透明幾丁質內殼較魷魚類寬,各腕具有2列帶柄的吸盤,但不會變形為鈎狀構造。

鎖管類是我們經常大量食用的近海頭足類,除了購買生鮮的來做菜之外,也常因大量捕獲而製成醃漬的加工食品,如醃小管等。其中「透抽」是劍尖槍烏賊(Loligo edulis Hoyle, 1885)的俗稱,又稱為真鎖管,與萊氏擬烏賊同屬於鎖管科 Loliginidae,外套膜較為細長,身體後半段有一對長菱形的鰭,台灣海峽常見,盛產季節約在6~8月。夏天的晚上,在台灣北部及東北角的近海,常見許多點著亮如白晝燈火的漁船,在遠遠的山坡上就可以看到他們,這些都是在用燈光誘捕鎖管類的「焚寄網(又稱棒受網)漁船」。

 

偽裝成花枝的「軟絲仔」 其實也是鎖管類

鎖管類當中有一群的外型類似烏賊,而且體型巨大而美味,牠們就是「軟絲仔」,即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 lessoniana Lesson,1830)的俗稱,屬於管魷目的鎖管科( Loliginidae),身體的外套膜兩側,從頭至尾有兩片寬大的肉鰭,且兩鰭在尾部相連接,猛一看外型很像烏賊,但鳍比烏賊更為寬大,因此被稱為「擬烏賊」。牠們體內和其他鎖管一樣,具有寬大的透明角質內殼。軟絲仔通常棲息於淺海礁岩區,為台灣東北角著名的頭足類海產。另外,在墾丁、小琉球、綠島、蘭嶼等地的珊瑚礁區外緣,以及海草床附近,也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身影。

十隻腕的魷魚 又稱「柔魚」

在外海的汪洋及深海中,住著另外一群十隻腕的頭足類「魷魚」,又稱柔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又稱槍形目:Teuthida)中,眼睛沒有眼膜覆蓋的魷魚亞目(Oegopsida)的俗稱。由於牠們棲息的水域水質較為清澈,因此眼睛外面沒有眼膜的保護,直接裸露在海水中。牠們在口部周圍同樣具有10隻附肢,其中8隻為腕,另2隻為具有伸縮性的觸腕,但牠們的觸腕沒有收納袋,不能縮回。身體內有一狹長的透明角質內殼。台灣的漁市場或超市中買到的魷魚,常常都不是台灣近海所產的南魷,而是捕自南美洲的阿根廷魷,或北太平洋的赤魷,可能是因南魷的口感較差且產量不穩定。

 

 

下次走進魚市場或海鮮餐廳時,可以試試看能否分辨得出正要購買或食用的頭足類,到底是屬於哪一類。但不論是哪一種頭足類,都是人類極為重要的海洋蛋白質的來源。尤其是在目前海洋魚類資源正快速枯竭的狀況下,生長迅速、數量龐大的頭足類,正迅速佔領魚類空出的生態區位。

※ 漁市場販售的頭足類目前主要都還是從野外直接捕捉,在人類捕撈逐日增加的情況下,對頭足類的永續漁業管理也應該受到重視,才不會讓海洋資源完全耗盡。

 作者:李坤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生物學組 助理研究員)

台灣工商大街宜蘭民宿精選宜蘭民宿人氣王台北美食王免費網站
花蓮民宿精選台東民宿精選清境民宿精選南投民宿精選九份民宿精選澎湖民宿精選蘭嶼民宿精選綠島民宿精選小琉球民宿精選